无题茶馆

一宇草庵,二铺陋席,拂却尘芥。生火、煮水、焚香、吃茶,对于尘世的一切,会如其所地接受;在忧烦纷扰中,试图找出美之所在。

【无题小品】竹木艺术赏鉴系列之一「丛筠染泪湘妃竹」

 


古书《博物志》记载:「舜二妃曰湘夫人。舜崩,二妃以涕挥竹,竹尽斑」。据称这便是湘妃竹的起源。



湘妃竹是一种珍贵的竹工艺原料,竹节表面的红色斑点为病变后偶然生成。上乘的湘妃竹因红色斑点清晰秀丽,也被称为「红香妃」。「蜡底红花(或紫花)」是湘妃竹中的珍品,取料以红紫色圆形花斑和蜡黄竹底为特征,因强烈的反差效果凸显了自然之美。自古以来,湘妃竹一直被视为珍贵的竹木艺术品原料,用来制作扇骨、香筒、毛笔、笔架、置物架、香案等,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。近年来,茶道与香道复兴,湘妃竹再度受到世人的关注,市场价值也逐年攀升。



那么,湘妃竹艺术品为什么会受到国人长久的青睐?

在中国的文化史上,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,就是文人高士喜爱借物咏志,表达对「隐逸的人格精神」的追求。「隐逸」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,其表现为逍遥遁世,追求「天人合一」的自由生活。「隐逸精神」是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标志。《周易》开启了儒、道隐逸思想的端绪,春秋战国时期,「士人」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出现,隐逸精神体系初见雏形;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,隐逸精神得以勃兴生发,并最终作为独立的文化分支而长期存在。道家与儒家,从不同的角度对「隐逸精神」进行了阐释与发展,儒家主张手段式的待时之隐,道家主张目的式的适性之隐。故孔子云,「邦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」

而老子云「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」,「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,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」。




中国历代文人常常歌咏松、竹、梅、兰、菊、莲,借咏物抒发自己对「隐逸精神」与高洁品行的追求。很多艺术品或器物,由于蕴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内涵,而使得其人文价值远远超出了实用价值,「湘妃竹」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例子。




千百年来,「湘妃竹」因雅洁孤高、云霞之美,被历代文人歌咏以寄托情思。唐代高骈《湘浦曲》云,「虞帝南巡去不还,二妃幽怨水云间。当时垂泪知多少,直到如今竹尚斑」。唐代武元衡《望夫石》云,「湘妃泣下竹成斑,子规夜啼江树白。」明代刘基 《梅花引》云,「氷蚕丝断琅玕折,湘妃竹死青冥裂。」诗人们借咏怀湘妃之坚贞凄美,表达对世事的嗟叹与怀古之幽思。除诗词外,湘妃竹的形象也被引入古曲,古琵琶套曲《塞上》第三段落为《湘妃滴泪》,竹林秋晓,雁声远过,意境高远。



通过上文的描述,我们便能够了解,湘妃竹之所以为世人喜爱,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可以用来制作器物——更重要的是,它深深地植根于东方的哲学基础与美学理想。它清丽缥缈不可方物,却气庄志定遗世独立,隐喻着中国历代名士风骨清举、淡泊忘世的精神追求,从而以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在中国的竹木艺术史上千古流芳。


你可以转载该文章,但请尊重以下条款:

- 请勿在其他商业网站上转载本文内容

- 请勿更改本文题目或内容

- 请标明本文出处无题茶馆资讯 wutichaguan.com 及作者名


评论
热度(2)

© 无题茶馆 | Powered by LOFTER